重庆市合川区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四川省广安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重庆市长寿区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采食野生蘑菇的风险提示
蘑菇的种类繁多,超过3.6万种。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蘑菇被归为菌藻类,该类食物含有蛋白质、多糖、β-胡萝卜素及铁、锌和硒等矿物质。蘑菇分布的地域也非常广,森林、草原、平原、路边等都可以采到。我国已知可食用的蘑菇有1000多种,有毒蘑菇有400多种,其中含剧毒可对人有致死危险的蘑菇有40多种。为预防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特作如下风险提示。
一、不随意采食野生蘑菇
一些野生毒蘑菇与食用菇类外形相似,仅靠肉眼无法辨别,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并借助仪器设备进行区分。目前尚无简易科学的方法全方位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仅依靠民间流传下来的“经验”并不能保证不误采有毒蘑菇。在野外,无毒蘑菇与有毒蘑菇混生,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导致沾染毒性。因此,提醒广大群众及消费者不要因好奇或尝鲜而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不偏听不偏信民间流传的分辨方法。同时,不要在走摊游贩或个人采售处购买来源不明的野生菌类食品,到正规的超市、农贸市场采购蘑菇时,也不能放松警惕,特别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轻易食用。
二、生产经营者做到“三不”
各类餐饮单位、食堂、农村家宴、农贸市场等广大食品生产经营者要做到不采摘、不加工、不经营野生蘑菇,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把原材料采购关、验收关,强化溯源管理,要确保所培育、加工、经营的蘑菇中未混入有毒蘑菇,避免食物中毒,也避免承担相应的经济与法律责任。
三、常见鉴别毒蘑菇误区
误区一: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事实上我国的一些剧毒蘑菇,如灰花纹鹅膏、亚稀褶红菇都是灰色的,致命鹅膏、裂皮鹅膏都是纯白色的。
误区二:蘑菇跟大蒜、大米、银器、瓷片等一起煮,颜色变黑有毒,没变颜色就无毒。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我国的一些剧毒蘑菇跟大蒜、大米一起煮,大蒜、大米的颜色并不变黑,且有的蘑菇通过高温蒸煮并不能完全消除毒素。
误区三:生虫、生蛆的蘑菇没毒。很多昆虫、动物对毒素的吸收与作用与人是不一样的。剧毒的鹅膏菌成熟烂掉后很容易生虫,生蛆。人吃鹅膏菌会中毒甚至死亡,但喂养小白鼠,小白鼠却不一定会死。
误区四:受伤变色或者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受伤变色或者有乳汁流出是很多科属例如牛肝菌科、红菇科的一个特征,不能凭受伤变色或者有分泌物来判断蘑菇是否有毒。
误区五: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蘑菇的有毒无毒与生长环境没有关系,因为有毒蘑菇与其他蘑菇生长的环境是一样的。
四、出现中毒症状立即就医
不同种类的毒蘑菇所含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症状也不同。野生蘑菇中毒的种类有,胃肠中毒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光过敏性皮炎型等。其中,胃肠中毒型最为普遍。一般误食毒蘑菇后,最短可以在10分钟、最长24小时后发病。一旦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中毒症状,要立即催吐,并立即送医。
五、有关单位要警示风险
野生蘑菇采食期跨度较长,属地政府和有关单位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和广而告之公众,不要随意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同时,根据各地误食毒蘑菇中毒特点,结合气温、湿度、降雨量等因素,在蘑菇成熟期前进行预警预报,及时发布风险警示或消费提示。卫生健康部门要做好野生蘑菇中毒的及时救治。市场监管部门继续加大市场监督检查力度,做好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科普宣传,当好舌尖卫士,严防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1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全国市场监管系统
重庆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
重庆市场监管新浪微博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版权所有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主办 联系电话:(023)63845789
ICP备案:渝ICP备19000793号-2 国际联网备案: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16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