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000MB156369XY/2024-00001 | [ 发文字号 ] | 九龙坡府发〔2023〕25号 |
[ 主题分类 ] | 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安全生产监管 | [ 体裁分类 ]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 发布机构 ] | 重庆市九龙坡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 ||
[ 成文日期 ] | 2024-12-14 | [ 发布日期 ] | 2024-01-02 |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九龙坡区质量强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重庆市九龙坡区质量强区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区委常委会第84次会议、区政府第8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
2023年12月14日
重庆市九龙坡区质量强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质量强市建设实施方案》(渝委发〔2023〕11号)精神,全面提高我区质量总体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结合九龙坡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引领,建立双(多)边质量交流合作机制,提升规则制度标准“软联通”水平,助力九龙坡产品、工程、服务“走出去”。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围绕产业质量竞争力新高地、高质量产品集聚地、优质化工程示范地、高品质服务引领地的质量强市建设功能定位,扛起大区担当、展现大区作为,充分发挥高水平开放主阵地、高质量发展主引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主客厅作用,团结奋斗、唯实争先,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核心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教育科技强区,全链条推动质量强区、知识产权强区、品牌强区、标准强区和市场主体竞争力提升,构建更加适配的质量供给体系、更高水平的质量支撑体系、更加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新范例,为现代化新九龙坡建设提供质量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7年,全区质量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九龙坡制造的全市乃至全国影响力达到一定水平,群众质量获得感和满意度提升,质量强区建设取得进一步提升。
——产业质量竞争力走在全市前列。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92以上,质量竞争型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全国优势农业特色产业集群达到1个,服务业新体系更加优质高效。
——产品质量水平大幅跃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8.3%以上,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2%以上,制造业产品和消费品质量合格率均达到90%以上,流通领域药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5%以上。
——工程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工程质量常见问题治理取得显著进步,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比达到100%,重大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保持100%。
——服务质量水平全面提升。服务业供给有效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生产服务专业化水平更高,生活服务品质明显升级,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达到82分、进入全国一流行列,生活性服务业质量满意度达到81分。
——质量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新增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项,新增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35项,完成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2项。
——质量治理体系更加完善。质量政策法规更加健全,智慧监管、信用监管、综合监管体系有效运行。市场主体质量意识和全民质量素养显著增强,质量发展环境更加优化。质量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到2035年,全区质量和品牌综合实力在全市排名领先地位,国内排名靠前,质量文化蔚然成风,质量强区基本建成。
二、构建更加适配的质量供给体系
(一)推动九龙坡产业质量竞争力增强。聚焦“2+4+8+X”高能级现代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制造业集群发展体系,聚力打造主导产业集群,紧盯产业转型升级新趋势、新方向。
聚力打造两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打造集原材料生产、产品设计、零部件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建成中国“铝加工之都”和轻量化材料应用之都;加快建设气凝胶新材料生产基地;积极引育纳米材料、石墨烯、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端合成材料等领域企业;探索智能材料、仿生材料、量子信息材料等领域布局。加大氢能源商用车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快提高国产化水平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吸引更多燃料电池研发制造企业入驻,构建燃料电池产业集群。大力引进细分领域企业,完善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产业链条。积极引育“大小三电”核心配套企业和重点项目,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在西彭园区、九龙园区、黄磏港等功能区探索开展智能网联车应用示范,建设汽车物联网数据平台。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园。
升级打造四大五百亿级支柱产业集群。聚力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差异化竞争体系。大力引进培育新型半导体材料与电子新材料的产业项目。发展笔电关键零部件和外围设备。重点发展智能家电、智能可穿戴设备、车载智能终端等,发展5G智能终端等新兴智能终端制造领域。加快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进一步完善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体系。重点研制开发各类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等产品。大力发展智能发变电设备、绿色新能源发电装备、智能安全电网设备、智能配电设备等,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打造新能源发电储能装备制造基地。深入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星耀龙珠”行动计划,争创全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成效明显市(州)。推动打造一批软件名园,推动软件开源生态建设。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研发应用,提升软件定义与服务增值能力。提升饲料、蔬菜制品、肉制品等精深加工水平,以火锅底料、方便食品、功能饮料、发酵调味品、渝菜调味料等为重点,推动产业跨越发展。积极培育饲料加工、油料加工等细分领域优势品牌。
大力发展绿色、高品质、功能性食用油产品,提升饲料加工装备智能化水平。
创新打造氢能产业、航空航天、预制菜、高端摩托车、智能农机、轻合金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型储能八大百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生物制造、元宇宙、前沿新材料、未来能源、功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AI及机器人、服务器、智能家居、传感器及仪器仪表、智能制造装备、动力装备、复合材料、合成材料、医疗器械等一批高成长性未来“新星”产业集群,进一步丰富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责任单位:区经济信息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区市场监管局、区人力社保局、区商务委等)
(二)推动九龙坡产品高端化发展。高质量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工程。以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三新”技术和模式创新为抓手,密切与市内外高等院校和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加强产学研协作,完善产业首席专家制度,加强本土农业科技队伍培养建设,加强创新与引进示范,全面开展高铁临港都市农业科技提升行动。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持党政同责,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狠抓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加强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监管。调整优化食品产业布局,推动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加强药品和疫苗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临床急需和罕见病治疗药品、医疗器械加速上市,提高药品检验检测和生物制品(疫苗)批签发能力。持续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
开展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标准推动消费品质量提升。加强产品前瞻性功能研发,推行高端品质认证,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传统消费品迭代创新。鼓励食品行业开发更贴近新零售特征的个性化、多样化、品牌化产品,加快发展保健食品和满足特定人群需求的功能性食品,培育特色细分产业。实施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拓展商品市场线上交易新形态。鼓励优质消费品进口,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
发挥工业设计对质量提升的牵引作用,加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质量控制。实施质量可靠性提升计划,推动九龙坡区先进材料、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摩托车制造、智能装备等产品及其基础零部件可靠性、耐久性、先进性提升。实施“机器换人”计划,加快传统装备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高质量通用智能装备。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定、推广应用制度,完善重大工程设备监理制度。(责任单位:区经济信息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农业农村委、区文化旅游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商务委、区国资委、区工商联等)
(三)推动九龙坡工程高品质建造。全面落实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及项目负责人质量责任,构建建设单位负首要责任的质量主体责任体系,强化质量责任追溯追究。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建设,实施工程施工岗位责任制,加强全过程质量管控,强化工程建设全链条质量监管。健全工程质量监管机制,强化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完善工程质量投诉、质量保修等制度。加强工程质量监督队伍建设。
加快新型建材研发和应用,推动传统建材升级换代,大力发展绿色建材,鼓励发展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落实建材生产和供应单位终身责任,严格建材使用单位质量责任。加强建材产品质量监管。推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推动完善智能建造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工程建设工法研发,鼓励试点应用装配式建造技术。推动工程建设优质化、品牌化发展,建设“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塑造“十年路面百年桥”建造品牌形象,积极争创鲁班奖、李春奖、大禹奖。(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交通局、区农业农村委、区经济信息委、区市场监管局、区商务委、区国资委、区工商联等)
(四)推动九龙坡服务高质量供给。围绕重庆西站(九龙坡)高铁临港经济区建设,以重庆西站(九龙坡)为核心,充分发挥中欧班列(渝新欧)战略通道作用,加快推进主城港区黄磏作业区一期工程建设,同步实施集疏运铁路、公路连接线建设,全面融入全市“铁公水空”多式联运体系,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港口枢纽。抢抓新发展阶段和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新机遇,更好发挥软件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推动专业服务业创新服务供给,助力全区产业转型和能级提升,在人力资源服务、法律服务、研发服务、科技服务、商务咨询等领域,打造一批知名服务品牌。
培育专业化多元化服务主体,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围绕重庆市建设国际会展名城,依托区内丰富的文化艺术、老工业文化资源,发挥数字基建优势,聚焦文化创意、工业设计、数字经济等特色领域,塑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会展品牌。优化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着力培育九龙半岛滨江轴、成渝铁路记忆轴、中梁山绿色生态轴三大发展核心,加快打造文旅产业集聚区。加快提升全域旅游服务设施,完善“快旅漫游”交通网络。积极丰富全域旅游产品体系,打造以都市艺术、生态康养、文化博物、乡村休闲、工业文旅为特色的全域旅游体系。打造国际化的消费环境,加快传统商贸服务业提档升级,积极培育商贸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创建市级夜间经济示范区,聚力打造夜间消费商圈、 提升市级特色夜市街区。全面丰富社区便民服务内容,优化便民服务设施布局,加快建设一批便利化、标准化、智慧化、品质化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科技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农业农村委、区文化旅游委、区城市管理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商务委等)
三、构建更高水平的质量支撑体系
(一)不断壮大九龙坡质量品牌矩阵。建立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品牌发展机制,加强分类指导、梯次培育,支持企业创建质量品牌,打造“百年老店”。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做大“九龙坡制造”品牌,打造“九龙坡工程”品牌,擦亮“九龙坡服务”金名片。
实施高端品牌引领工程,争创中国质量奖、市长质量管理奖,打造质量强镇、质量强园、质量强企。重点支持“中华老字号”、“重庆老字号”等特色品牌,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强文化创意和营销推广,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按照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要求,创建区域公用品牌 ,全面提升地域产品品质。
以九龙坡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统领,集中统一运营,加快品牌建设。加快提高农产品品牌科技含量,积极探索“技术孵化在高校,成果转化在市场”的新型政产学研合作模式。
打造扶持九龙坡精品、展示九龙坡品牌、传播九龙坡文化的宣传推介平台。支持老字号企业传承传统技艺,利用现代技术加快研发设计、生产工艺、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创新。
积极参加“中国品牌日”重庆特色活动,依托各类博览会、展销会,加强融合传播、营销传播、国际传播,大力推广九龙坡品牌,讲好九龙坡质量品牌故事,传播九龙坡品牌文化。建立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司法保护“三位一体”的品牌保护体系,支持企业导入先进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加强品牌保护和维权,依法依规严厉打击品牌仿冒、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市场监管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交通局、区农业农村委、区文旅委、区科技局、区商务委等)
(二)不断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围绕“2+4+8+X”现代工业体系、现代服务业体系和现代农业体系,加快标准提档升级,围绕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智能装备、食品及农产品、氢能产业、摩托车制造、智能农机等领域推动标准制定。深入开展企业标准“领跑者”和对标达标工作。进一步加大宣贯力度,提升企业标准化人才队伍标准化工作水平。
实施质量基础设施拓展伙伴计划,争取区域、产业质量技术服务机构优势服务,推行“一站式”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集聚一批高端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水平成果孵化机构,争取国家级、省(市)级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落地九龙坡,协同推进科技创新、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竞争力提升。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检验检测机构等围绕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批量生产等环节开展协同创新。(责任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农业农村委、区商务委、区国资委、区工商联等)
(三)不断完善现代化质量治理体系。探索建立质量激励机制,健全政府质量奖励制度,积极争创质量督查激励项目。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落实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及风险调查制度。建立质量融资增信体系,加大对企业质量创新的金融扶持力度。建立产品和服务质量分级制度。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和招投标制度,推动形成需求引领、优质优价、优质优先的采购制度,加强标后合同履约监管。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支持政策。完善质量发展经费保障机制,设立区质量提升专项资金,并纳入区级财政年度预算。
持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快培养跨领域跨业务门类的高水平市场监管复合型人才。加强基层骨干“一专多能”建设,健全监管执法专家库,推进监管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完善“政产学研用”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缜宽急需紧缺人才供给渠道。推动高校完善食品药品、公平竞争、质量基础设施等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开展专业教学、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规范市场监管基层辅助人员管理。加强和规范村(社区)专兼职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建设。(责任单位:区经济信息委、区发展改革委、区市场监管局、区财政局、区商务委、区国资委)
(四)不断优化九龙坡质量发展环境。加强质量法治建设。健全质量统计、质量激励、政府质量奖励、质量融资增信等质量政策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政务服务联动审批、一网通办,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支持开展质量公益诉讼和集体诉讼,有效执行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深入开展全民质量行动,广泛开展“全国质量月”活动,支持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大力弘扬质量文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质量文化建设。创新宣传推介方式,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引导作用,传播先进质量理念,宣传最佳质量实践案例。(责任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区民政局、区人力社保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交通局、区城市管理局、区经济信息委、区农业农村委、区商务委等)
(五)不断加强质量数字化赋能。深化产业、生活、城市等领域数字化运用,推进全流程质量监管、全要素质量基础、全领域质量服务、全方位质量提升。依托市级多跨融合的“大质量”数据库,描绘全区市场主体质量画像,推进“山城有信”等数字化场景应用,助力打造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质量服务体系。支持先进材料、汽车、电子、装备制造、摩托车、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行业龙头企业拓展“5G+”应用,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积极引进建筑大数据、建筑智能化系统服务平台及软件开发企业,大力发展智能建造。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责任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区经济信息委、区商务委、区城市管理局等)
(六)不断优化质量安全监管效能。实施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智慧监管为支撑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进质量领域综合监管。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加强食品、药品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监管。加强农产品、工业产品等质量监督抽查,推动构建重点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服务质量监管。严格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管,持续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机制。建立质量信用分级分类制度,完善质量信用失信惩戒机制。依法依规打击质量违法行为,维护企业公平竞争权益和消费者权益。(责任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城市管理局、区交通局、区农业农村委、区商务委等)
四、构建更加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加强党对质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质量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各镇街、区级有关部门要将质量强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
(二)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强化产业、财政、金融、科技、贸易、环境、人才等政策与质量政策协同,建立闭环落实机制。建立质量强区建设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实行工作例会制度,加强质量强区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全面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建立质量强区建设主要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体系。
(三)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深化质量工作考核,将工作成效纳入镇街、区级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推动质量工作“赛马比拼”。建立健全质量督促检查和整改落实机制。对推进质量强区建设成效突出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对在质量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四)完善宣传教育机制。把质量发展纳入党校和各类干部培训机构教学计划。加大质量文化建设力度,通过“世界计量日”“世界认可日”“世界标准日”“中国品牌日”“质量月”等活动,深入开展全民质量行动,广泛传播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普及质量认证知识,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党委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
一图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