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000MB1632480W/2021-00109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重庆市大渡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 ||
[ 成文日期 ] | 2021-04-10 | [ 发布日期 ] | 2021-04-10 |
[ 索引号 ] | 11500000MB1632480W/2021-00109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重庆市大渡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
[ 发布日期 ] | 2021-04-10 |
[ 成文日期 ] | 2021-04-10 |
重庆市大渡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区政协第九届四次会议第114号提案的答复函
伊远学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构建精准医疗支撑体系做强做大生物医药产业的建议》(第114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区2016年开始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探索起步,始终坚持“特色化定位、高质量发展”发展思路,经过近四年时间探索实践,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数量快速增长,内涵可持续增强,发展势头良好,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发展局面,主要做法如下。
(一)深耕“体外诊断”细分领域,错位发展大健康生物医药特色产业。
针对大健康产业类别繁多、领域宽泛且差异性大的特点,我区从一开始就坚持产业定位聚焦细分领域,力求通过差异化竞争形成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按照“医疗器械产业化、体外诊断特色化”的思路,紧紧聚焦于体外诊断为核心的细分领域产业定位发展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明确以建设全国体外诊断产业特色基地和西部地区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发展高地为发展目标。“重庆大渡口有个体外诊断产业特色园区”已经成为全国行业的共识和公认。市经信委和市药监局等有关领导对我区发展定位和思路多次给予肯定。
(二)遵循“产业链集群”发展规律,积极实施全产业链饱和发展。
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产业链条发展规律,瞄准龙头企业带动聚集协作关系企业聚企成链。在面对国外高度技术垄断的产业链上游,引进1家关键原料研发生产企业,实现重庆地区行业“零的突破”;在产业链中游,先后引进8家上市公司和6家细分行业头部企业在区落地投资17个项目;在产业链下游,先后引进迪安诊断、达安基因、凯普生物医疗等3家上市公司在区设立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分子诊断基因测序领域研发引领者北京泛生子的三类医疗器械产品已经获证在区生产;在大数据医疗等其他领域,先后落户德方生物、病例通、元素科技等企业。在这些行业龙头企业投资带动下,产业链上游企业1家实现零突破,中游企业聚集55家,下游医疗机构12家,医院15家,其他非体外诊断相关企业26家,以上中下游企业紧密协作关系为标志的产业链条已经形成。下一步,继续深耕体外诊断产业,要大力发展体外诊断领域发展前景最好、与国外技术差异较小、市场增长最快的分子诊断,特别是PCR技术和基因测序和质谱技术,构建精准医疗支撑体系。
(三)抓住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产业生态更加完善。
近四年来我们始终抓住制约产业加快发展的一些关键要素逐个予以突破,努力打造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在产品注册审批方面,抓住行业“严审批、强监管”鲜明特点,重点建设药监注册审批绿色通道,全市“放管服”注册审批前置服务试点已经落户我区正式启动,这将使在区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平均时间缩短3-6个月时间。目前全区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从个位数发展到217个,其中三类医疗器械注册产品(5个)连续两年全市第一。在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核心区扎实推进;新型“政企产学研”平台重庆精准医疗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孵化成果落地生根;“重庆市生物医药军民融合通用技术成果转化”试点区已经明确落地我区;与重庆邮电大学合作共建的健康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将进一步提升我区在产学研的协同能力。
我区以IVD为主导的产业发展虽然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但距离支柱产业定位要求和其他区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产业规模还不大、重大项目还不多、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产学研政资的融合氛围还不足、高层次人才招留难等。我们既要看到发展取得的成效又要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准确把握深入推进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
未来三年产业发展继续坚持以“聚焦细分领域、延伸关联领域,增加优质品种、提高工业制造,补齐要素短板、优化产业生态”为抓手,以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为导向,吸引培育一批细分行业头部企业,辐射带动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配套企业,完善一批产业化关键发展要素,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推动我区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以体外诊断为龙头、智慧医疗为拓展的医疗器械特色发展格局。
此答复函已经李青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单上寄给区政协提案专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和我单位,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2020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