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000MB1632480W/2021-00108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 | [ 体裁分类 ] | 人大建议办理 |
[ 发布机构 ] | 重庆市大渡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 ||
[ 成文日期 ] | 2021-04-10 | [ 发布日期 ] | 2021-04-10 |
[ 索引号 ] | 11500000MB1632480W/2021-00108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 |
[ 体裁分类 ] | 人大建议办理 |
[ 发布机构 ] | 重庆市大渡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
[ 发布日期 ] | 2021-04-10 |
[ 成文日期 ] | 2021-04-10 |
重庆市大渡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区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37号建议的答复函
孙长领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第137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大健康产业现状形势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区从体外诊断产业起步发展开启了又一新兴产业培育之路。经过近四年时间探索实践,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数量快速增长,内涵可持续增强,发展势头良好,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发展局面,已经具备不断发展壮大的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立足新兴产业,市场前景更加广阔。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全球21世纪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8年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市场规模约为2万亿美元,增速约为5.5%。我国将生物医药产业列入《十三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10万亿级支柱产业之一,区域发展竞争势头强劲。体外诊断作为全球医疗器械子行业第一位,全球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08亿美元,且将保持5.6%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近年来我国体外诊断产业保持20%年增速快速增长,成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中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体外诊断人均年支出仅5美元,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25—30美元的平均水平,市场潜力巨大。特别是这次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将给体外诊断产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
二是聚焦细分领域,产业定位更加清晰。2016年开始我区基于大健康生物医药行业深入分析和全国全市新兴产业战略深刻把握,充分结合区情实际,把产业发展定位于体外诊断这一细分领域,实施差异化、特色化的错位发展。在探索发展过程中,我区准确把握住体外诊断子领域的技术发展和产品市场特点,将发展重点进一步聚焦于市场快速增长期的“诊断试剂和第三方医学检测服务”,规避市场红海。四年时间聚集了56家诊断试剂研发生产贸易企业、12家第三方医学检测服务机构以及26家非体外诊断相关企业。“重庆大渡口有个体外诊断产业特色园区”已经成为全国行业的共识和公认。市经信委和市药监局有关领导多次赞许我区聚焦细分领域错位竞争的发展定位思路。
三是突出龙头引领,产业链条更加完善。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产业链条发展规律,瞄准龙头企业带动聚集协作关系企业聚企成链。在面对国外高度技术垄断的产业链上游,引进1家关键原料研发生产企业,实现重庆地区行业“零的突破”;在产业链中游,先后引进8家上市公司和6家细分行业头部企业在区落地投资17个项目,全国生化诊断上市企业美康生物在区建设西部生产基地今年正式投产,西部体外诊断发展最迅猛的头部企业中元生物在区建设上市总部,医药贸易上市公司瑞康集团在区建设体外诊断物流平台实现年税收贡献近千万元,全球体外诊断排名第一的罗氏西部总代理四川亚中在区订制1.5万方楼宇建设区域物流总部;在产业链下游,先后引进迪安诊断、达安基因、凯普生物医疗等3家上市公司在区设立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分子诊断基因测序领域研发引领者北京泛生子的三类医疗器械产品已经获证在区生产;在大数据医疗等其他领域,先后落户德方生物、病例通、元素科技等企业。在这些行业龙头企业投资带动下,产业链上游企业1家实现零突破,中游企业聚集55家,下游医疗机构12家,医院15家,其他非体外诊断相关企业26家,以上中下游企业紧密协作关系为标志的产业链条已经形成。
四是抓住关键要素,产业生态更加丰富。近四年来我们始终抓住制约产业加快发展的一些关键要素逐个予以突破,努力打造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在产品注册审批方面,抓住行业“严审批、强监管”鲜明特点,重点建设药监注册审批绿色通道,争取一名药监处级领导专职招商,实施在区企业产品注册检验审评优先,正在谋划筹建全市“放管服”注册审批前置服务试点区和医院器械体外诊断检测分中心,将使在区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平均时间缩短3-6个月时间。目前全区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从个位数发展到217个,其中三类医疗器械注册产品(5个)连续两年全市第一。这些特殊资源关键要素支撑为促进产业发展增强提升区域竞争力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核心区扎实推进,新型“政企产学研”平台重庆精准医疗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孵化成果落地生根,2019年底全区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市级企业研发平台6个,服务在区项目博士30余个、中高端人才200余人。在投融资体系方面,正在筹划引进合作规模10亿元由市产业引导基金和市医药集团投资的生物医药专业基金,与两家生物医药专业基金公司签订招商居间协议,成功引进落地1 家,正在推进3家。在园区载体建设方面,在建桥C区规划建设生产物流园区,完成500亩生物医药专业园区规划,其中一期98亩共15.6万平米专业楼宇已开工建设,提档升级17万平米西南医院科技园区,聚集14家企业入住,使用10.6万平方米物业;在天安数码城规划精准医疗服务特色园区,与天安公司探索合作招商成功入住70多家企业,消化5.3万平米物业;在华伦医疗元石国际规划医疗器械加工装配园区签约项目13家。
五是注重项目质量,产业规模更加壮大。我们始终将企业发展质量作为产业培育核心工作来抓,有力推进了产业规模效益快速增长。一方面将“技术+市场”作为研判项目质量关键指标,采取“产业组尽调+专家组咨询”的综合意见决定项目取舍和政策优惠力度,确保了引进项目的质量。另一方面发挥产业组专职专业优势,全程靠前协调解决企业技术升级、产品注册、扩能增产等发展问题。四年共招引项目54个注册企业94家;培育规模以上企业23家,其中高新企业9家;行业营业收入从8.8亿元增加到36.6亿元,税收贡献从4723万元增加到1.52亿元,行业的单位面积年税收贡献强度达1887元/㎡/年,项目协议承诺产出与实际产出基本持平。
二、思路原则
(一)发展思路
按照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未来三年产业发展以“聚焦细分领域、延伸关联领域,增加优质品种、提高工业制造,补齐要素短板、优化产业生态”为抓手,以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为导向,吸引培育一批细分行业头部企业,辐射带动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配套企业,完善一批产业化关键发展要素,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推动我区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以体外诊断为龙头、智慧医疗为拓展的医疗器械特色发展格局。
(二)基本原则
坚持错位发展与深度发展相结合。既要坚持立足大健康生物医药细分领域,在区域竞争中实施错位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又要潜心深耕细分领域,做全做精做细做透上下游和子行业,形成行业技术和市场特色聚集发展高地。
坚持产业链与要素链相结合。既要做强企业产业链条,集聚产业领域具有协作关系的上下游企业,聚企成链;又要做实要素产业链条,完善企业配套的专业服务链、技术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等各类资源要素耦合发展,聚链成群,构建良性发展产业生态圈。
坚持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化相结合。既要注重技术研发建设完善创新服务平台体系,推动各项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区域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更要准确把握西部和重庆医疗资源市场和综合成本等比较优势,引导推动医疗器械上市产品和研发技术成果优先在区产业化。
坚持做大存量与引进增量相结合。既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通过市场拓展、产品线延长和技术持续开发升级,做大项目存量;更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和拳头产品,推动产业快速上规模。
坚持抓大与扶小相结合。既要鼓励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培育带动力强、在全国全市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形成集聚效应;又要加大中小企业服务力度,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高成长型小巨人企业,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三、方向目标
(一)发展方向
1.继续深耕体外诊断产业。紧紧把握行业技术进步方向,瞄准市场需求发展,继续在体外诊断行业的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即时诊断(POCT)等技术细分领域深耕发展。要继续扩大国产替代产品较高的生化诊断和中低端免疫诊断产业项目,要优先发展体外诊断细分领域规模最大、进口替代最具潜力的高端免疫诊断,要大力发展体外诊断领域发展前景最好、与国外技术差异较小、市场增长最快的分子诊断,特别是PCR技术和基因测序,要紧紧抓住便携性、操作简便性、结果及时性的即时诊断(POCT),要密切关注技术难度高的凝血类诊断和血液学诊断。
全力支持我区首家进入上市辅导期的生物医药企业中元汇吉2023年主板上市工作,重点支持原料研发生产项目和86亩体外诊断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建设基因检测应用服务配套体系,充分利用国家基因检测应用示范中心核心区政策优势,抢抓新冠病毒疫情防治巨大商机,支持迪安、核子等在区第三医学检验机构做特做优,推进建设基因检测服务配套体系。
2.延链发展智慧医疗产业。准确把握医疗器械智能化、融合化发展趋势,充分协同市区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布局,结合开发应用具备云服务和人工智能功能的移动医疗产品、可穿戴设备,各种类型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健康管理软件(APP),可实现远程监护、咨询的远程医疗系统。加强对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开发和利用,发展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数据库,实现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和共享,指导疾病诊治、药物评价和新药开发,发展基于大数据的医疗决策支持系统。
(二)发展目标
到2022年,产业规模效益稳定增长,产业链条更加完整饱和,产业要素支撑发展形成独特产业竞争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加速形成全区新兴产业经济新支柱,基本建设西部体外诊断产业集聚区和重庆市医疗器械产业特色园区。
——规模效益。到2022年底,全产业实现规模80亿元,体外诊断占比达到70%。培育产值(收入)10亿级企业2家、5亿级企业3-5家、1亿级企业10家,培育一批行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或引进各类上市企业力争2家,进入各类上市辅导期企业3-5家;培育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企业达到15家,每年 “小升规” 企业不少于5-10家。
——产业链条。三年内产业链力争新增引进项目60个,新增企业100家,其中体外诊断企业占比达到70%。体外诊断产业链条重点技术产品空白消除,上中下游企业基本形成完整互补的协作关系。智慧医疗等延伸产业链基本形成,龙头项目带动作用初显。
——产业要素。到2022年,产品注册检验和审评审批建立机制化绿色通道,形成独特的支撑产业发展区域竞争优势;基本建成“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市级创新平台+10个企业级创新平台+一批第三方技术专业服务机构”的技术成果转化要素格局;组建、合作或引进专业基金不少于5支;“建桥+天安”形成专业楼宇为主、功能合理布局的专业园区格局;产业发展专业顾问团作用发挥明显。
——技术成果。2020年至2022年,行业研发投入不少于1亿元;医科专业技术和资源项目型合作平台落地3-5家;专业领域中高端人才不少于200名;在区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项目不少于10项,高新技术企业每年新增不少于3家,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每年不少于50个,三年内力争新增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10个。
此答复函已经李青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单上寄给区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区政府督查室和我单位,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2020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