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机器人 | 无障碍 | 关怀版 | 手机版 网站支持IPV6 各区县局
各区县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信息>媒体报道

老百姓的甜蜜事业 ——重庆开州运用标准化扶持“南门红糖”产业发展侧记

日期: 2022-02-10

时下,正值隆冬。在重庆市开州区南门镇的河谷平坝地,成片的甘蔗到了收获的季节。每天清早,人们就忙碌起来,抓紧时间抢收已经成熟的甘蔗。有的挥舞着镰刀收割甘蔗,有的撸起袖子将甘蔗搬运至运输车辆。走进南门镇芙蓉村克勇红糖作坊,只见师傅们也进进出出地忙碌着,正在熬制的红糖色泽诱人。这是南门镇收割甘蔗、熬制红糖的一番场景。
  现在,古法熬制“南门红糖”已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醇香的气味和甘甜的味道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也让红糖产业成为老百姓的甜蜜事业。
    工艺流程标准化 实现质量可控
  南门镇出产红糖已有百余年历史。以前,由于甘蔗种植规模小、红糖加工缺乏统一规范,导致当地的红糖产业一直停滞不前,未能让村民们实现脱贫致富。直到2007年,这种情况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这一年,为了帮助“南门红糖”产业做大做强,开州区市场监管局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会同当地党委政府、村社干部商讨红糖产业未来发展之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引导蔗农抱团取暖——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红糖加工厂,采取统一的制作加工工艺,“南门红糖”的生产流程更加科学、包装材质更加环保,为当地村民开辟了致富发展的新路子。
  截至目前,南门镇有标准化红糖加工厂2个、小作坊8个,种植甘蔗4000亩,年产红糖250万公斤,年产值达1.5亿元,是老百姓重要的增收渠道之一。
    种植管理标准化 保障源头品质
  “南门红糖”一经推出,便在市场上引起良好反响。老百姓尝到这块香馍馍带来的经济效益,喜出望外,便开始为了追求产量而盲目给甘蔗使用化肥、农药,致使此后产出的红糖质量良莠不齐,售价也一降再降。
  见此情景,一直扶持“南门红糖”产业发展的开州区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加强甘蔗种植管理,从源头保障“南门红糖”品质,势在必行。
  为此,该局邀请西南大学、重庆农业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前来调研,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制定了《南门红糖所用甘蔗生产技术规范》,从甘蔗种植土质选择、品种选择利用、化肥施用、农药使用、病害防治等方面予以规范,要求蔗农实施标准化种植,建立健全《农药、化肥采购台账》《农药、化肥使用台账》《病虫害防治台账》《销售台账》,生产安全放心的甘蔗,制作高品质的“南门红糖”。
  “为保证甘蔗种植标准化,我们还成立了行业协会,借助协会之力严禁甘蔗种植期间使用化肥、除草剂,并要求在加工环节注重环境卫生,限用氧化钙,禁用区外甘蔗。”南门镇万里坝红糖厂负责人黎万忠说。
    营销手段现代化 拓宽市场销路
  以前,“南门红糖”只在本地销售。丰收时节,常常出现本地市场饱和,价格持续走低的状况,亟须向外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近年来,在区委宣传部、区农业农村委、区商务委、区市场监管局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人知晓并喜欢上“南门红糖”。2020年的区长“双晒”直播带货进一步提高了“南门红糖”的社会知晓度,让“南门红糖”不仅走向了全国,还走出了国门。
  有了销售渠道,还得有致富领头雁。该镇大力发展规模化糖厂,带动有意转型的农户加入到标准化生产中来。
  “以浦里庄园标准化红糖加工厂两条生产线为例,日产红糖10吨,年生产能力750吨,除自身原料加工外,能帮助农户加工650吨,公司获利325万元,纯利200万元,群众获纯利130万元。此外,还能自然淘汰掉耗能高、污染大、不卫生的小作坊。”南门镇人大主席潘仲华说。
  南门镇还注重产品创新,引导市场主体在严守古法熬制的前提下,结合现代技术开发多品种、多口味、精包装、易使用的系列产品。“小块包装的玫瑰红糖尤其受欢迎。顾客买去后,大多放在办公室里,随喝随取,十分方便。这种产品推出后销量持续上升,成了我们的金字招牌。”莲池村汁香红糖厂负责人贺选梅高兴地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