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禁渔需久久为功
西南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姚维志近日带领团队在嘉陵江水域开展了水生生物监测。“从监测情况来看,禁渔成效显著,无论是渔获物数量,还是物种出现数量都明显增加,特别是一些珍稀特有物种出现频率增高。”
从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十年禁渔令”。作为扭转长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之举,“十年禁渔令”是为子孙计、为全局谋的重要决策。长江武汉段江豚成群现身也好,长江重庆水域在监测过程中,两次发现能够繁殖后代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岩原鲤也罢,都生动地说明,“十年禁渔令”有效推动了长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功能明显增强。
在利益驱动下,长江水域作为公共资源,曾遭遇了“公地的悲剧”。没有禁忌、没有节制的过度捕捞,导致长江水域珍稀特有物种持续衰退,经济鱼类资源接近枯竭。虽然“十年禁渔令”逐渐深入人心,但依然有人心存侥幸——长江这么大,哪能时刻巡查?少数人对规则缺乏足够的尊重和敬畏,对长江禁渔缺乏深层次的价值认同,总是千方百计钻空子,形成了一条从捕捞到销售的黑色产业链。捕鱼成本较低,稀缺的野生江鱼每500克少则数十元多则数百元,导致非法捕捞者一晚可以赚数千元甚至更多。在高额回报的刺激下,一些人不惜铤而走险。
不论是对非法捕鱼重拳出击,还是健全长效机制、完善配套措施,抑或坚持系统观念从捕捞、运输到销售、餐饮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让鱼类多起来、水质好起来,让长江焕发生机活力,显然需要统筹兼顾、齐抓共管。“长江禁渔成效显著”固然可喜,禁渔却应该久久为功,不能因为出现了阶段性成果就麻痹懈怠。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实施“十年禁渔令”,本质上是价值理性的回归。禁渔拯救的不只是鱼类,而是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和补偿;禁渔也是一种亡羊补牢,是对长期以来失范行为的纠偏。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让水清鱼跃、岸绿景美的美好图景从梦想照进现实;只有每个人都重塑和更新“意义之网”,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才会越走越宽。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全国市场监管系统
重庆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
重庆市场监管新浪微博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版权所有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主办 联系电话:(023)63845789
ICP备案:渝ICP备19000793号-2 国际联网备案: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16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