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000MB17643950/2022-00360 | [ 发文字号 ] | 渝市监函〔2022〕258号 |
[ 主题分类 ] | 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市场监管局 | ||
[ 成文日期 ] | 2022-05-16 | [ 发布日期 ] | 2022-09-15 |
[ 索引号 ] | 11500000MB17643950/2022-00360 |
[ 发文字号 ] | 渝市监函〔2022〕258号 |
[ 主题分类 ] | 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市场监管局 |
[ 发布日期 ] | 2022-09-15 |
[ 成文日期 ] | 2022-05-16 |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1053号提案的复函
罗小辑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智慧市场监管平台的建议》(第1053号)收悉,衷心感谢您对市场监管工作的关心和建议。经我局与市大数据发展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等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目前智慧市场监管建设推进情况
推进智慧监管是提升市场监管系统性、规范化、精准化和效能水平,实现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机构改革以来,我局把“智慧监管”作为重要发展理念,以健全机制为保障,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智慧应用为手段,全面实施智慧市场监管建设。
(一)强化“顶层设计”。2018年10月市市场监管局组建后,我们对原工商、质监、食药监等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进行全面的梳理,发现应用系统太多且架构陈旧,信息孤岛、网络安全等问题突出,不适应新的职能调整、整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考察调研、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制定我局智慧监管建设总体方案,明确“1143”智慧监管建设总体思路,即1个智慧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1个智慧监管中心、4大业务应用板块(政务服务、监管执法、综合管理、技术支撑)、3大保障体系(标准体系、安全体系、运维体系)。智慧市场监管建设方案纳入《重庆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重庆市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在实施推进中,市大数据发展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部门在项目规划设计、可研分析、立项审批以及建设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二)健全工作机制。为确保智慧监管建设的顺利实施和推广应用,我局先后制定《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网络安全责任制暂行规定》等制度性文件,厘清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和技术机构的权责关系,压实主体责任,明确责任分工,强化沟通协调,规范市场监管系统信息化建设项目申报、审批、实施、验收和运维等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建设、建而不用、用而不管等问题,促进智慧市场监管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推进智慧应用。点面共进,急用先行,以“小切口、大民生”为主线,围绕消费者权益保护、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等领域着力建设一批场景应用。
一是建设12315地方热线和平台。将原5条投诉热线整合为12315,建设本地热线和平台,确保24小时畅通,对有效的投诉举报进行登记分送,督导区县局及时办理。2021年,12315热线和平台共登记咨询投诉举报660408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1888.83万元。对群众反映集中、媒体高度关注的投诉举报加强分析研判,及时形成预警信息。
二是建设产品质量监督系统。统筹管理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包括抽检任务申报、审核、下达和执行,检验报告录入与管理。强化不合格产品的处置,形成产品质量监管闭环管理。对产品质量抽检数据从区域、时间、合格率、种类、检测机构等进行多维度分析,对抽查合格率较低的产品进行提示和预警。2021年实施抽查13953批次。
三是建设智慧食品安全监管系统。打造“阳光食品”信息平台,采用大数据、云计算、AI智能分析、物联智能感知、视频直播等互联网新技术,将部门监管、主体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目前平台入驻食品领域市场主体70余万家,业务应用许可备案信息90余万条、监督检查信息54万余条、抽检快检信息130余万条、追溯信息350万余条,AI模型抓取违规行为500万余条,全市共有10276所学校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视频直播,覆盖率100%。建成“渝溯源”追溯平台,按照“企业申报、首站赋码、一码流通、环节倒查、全程追溯”的模式,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企业纳入一品一码追溯管理,确保重点食用农产品全程可追溯,实现进口冷链食品从海关入关、贮存分销、生产加工、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等全链条信息追溯管理。目前该平台已覆盖全市所有区县,共有7395家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注册使用。建设“智慧监管农贸市场”,方便消费者即时查询交易商品计量、价格、快检、来源等信息,数据接入智慧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实现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的远程、非现场监管,现已初步建成36家智慧监管农贸市场,另有13家市场正在建设中。提升商超电子化追溯水平,鼓励和引导市内大型连锁超市建立食品购销存、配送追溯等信息化平台,逐步实现与市场监管部门的信息互联互通,目前已将重百、新世纪、永辉等重点食品连锁超市接入我局智慧食品安全监管系统。
四是推进网络交易主体数据库建设。建设网络交易市场主体库数据。推进市场监管总局的网络交易监测信息分发系统应用,畅通信息监测、核查处置、违法查处全链条监管流程,建立网络交易监测监管总局、市局、区县局、市场监管所四级联动与网监机构、业务机构、执法办案机构横向联动的闭环管理机制。
五是建设“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作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重要载体,实现各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之间的执法信息共享,实行案件网上移送、网上受理、网上监督、案件办理流程跟踪和监控等,防止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问题的发生,保障涉嫌犯罪案件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六是推进“山城有信”三码建设。围绕建设市场主体“健康码”、重点商品“溯源码”、重点人员“警示码”,打好信用监管、智慧监管、协同监管组合拳,形成市场主体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互为支撑的协同监管格局。目前已服务市场主体134.38万户,消费者扫码22.42万次。
二、下一步工作
总体上看,我局智慧监管建设在思想上不断深化认识,在管理上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在建设上“顶层设计”与应用建设同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我们仍清醒的认识到现有智慧监管能力水平与市场监管现代化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愿望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以来,市场主体急速增长,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快速发展使市场主体、市场行为、市场秩序的内涵和外延发展显著变化,加大了监管的难度,正如您在提案中提到的“监管力量不足与监管手段滞后”的问题尚未破题。面对新问题、新挑战,要转变监管力量与监管对象不相匹配的被动局面,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全面增强监管靶向性、前瞻性和风险预警能力。
当前,我局正集全局之智、举全局之力加快推进智慧市场监管建设。一是打造基础平台,实现系统“大集成”。建设技术中台、数据中台,集成市场监管各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在一体化平台中的业务协同和统一门户管理。二是建设智慧监管中心,实现数据“大展示”。建设主题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对各类业务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展示市场主体发展走势、营商环境形势、监管执法态势、风险防控趋势,为应急指挥调度、分析决策提供可视化支撑,提高市场监管突发事件的处置效率。三是统筹推进应用系统建设,实现智慧场景“大应用”,以基础平台为支撑,以微服务方式构建新系统、迭代旧系统,高效率、低成本、短周期满足业务需求,促进业务协同、高效便捷,打造智慧政务服务、智慧监管执法、智慧综合管理、智慧技术支撑的新应用,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形成及时感知、快速反应、系统监管、主动服务、融合共治的新时代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
您在提案中的6点建议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对我局推进智慧市场监管很有建设性意义。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题研究,积极采纳提案中的相关意见和建议,结合2022年度项目建设的实施和2023年度信息化项目的申报立项,持续深化智慧市场监管建设,提升全市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高市场监管服务中心大局、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
一是加强现代信息新技术在智慧市场监管建设中应用。持续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市场监管领域的运用。构建机器学习、服务管理、微服务架构、电子签章、GIS地图、智能检索、工作流引擎等共性技术支撑平台,为各类应用系统的整合、接入和开发提供统一的基础软件和智能工具服务,实现技术能力的集约化建设。通过数据采集、清洗、治理、共享交换和数据资产管理,建设数据模型分析、风险监测预警、数据交换管理、知识库等数据支撑平台,实现各业务应用系统数据融合。在智慧监管中心的应急指挥调度的建设上,运用VR、AR技术开展市场监管领域应急演练和仿真演练。
二是建设网络综合监测体系,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针对市场较为活跃的市内网络交易平台、市外头部平台、移动端小程序、APP等,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建设多维识别的网络综合监测平台,监测领域覆盖市场监管全业务,包括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价格、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特种设备、民生计量、产品质量、知识产权、广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建立监测-监管-执法的闭环管理、协同共治的工作机制,促进市场监管治理能力的提升。
三是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提升监管效能。深入实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按照优化营商环境改革试点的要求,持续推进市场主体准入、准营、退出等信息化建设支撑。完善与“渝快办”平台对接机制,为电子证照、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完成智慧注册许可管理系统升级,优化登记档案网上自主查询功能。按照总局统一部署,适时对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重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完善12315本地平台功能与性能,实现消费者“零接触、能互动、在线办”,增强消费者获得感。做好事中事后监管执法信息化支撑,稳步推进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以数据融合共享为基础的市场监管内部、上下和与外部门协同共治,提升监管执法效率。继续推进“山城有信”三码建设,拓展应用场景,增强服务功能,为实现信用监管、协同监管、社会共治提供支撑。重构智慧执法办案系统,以适应综合执法办案需要,且实现对执法办案全过程的监督。建设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系统,探索开展企业信用风险监测预警,根据分类分级结果实施差异化监管,提升市场监管精准性、靶向性。
四是强化数据治理,提高数据共享和应用水平。加强数据质量管控,持续推进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采集、传输、汇聚、储存、共享等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质量和安全管理机制。通过市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数据供需对接,助推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抓住数据关键要素,释放数字化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围绕主体、客体、行为,归集注册许可、关键人员、检验检测、投诉举报、监督检查、网络监测、行政处罚、信用记录等信息,建立市场主体超级档案,形成全生命周期的企业画像。建设市场准入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市场消费环境、食品安全、两品一械(药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特种设备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产权等八大主题数据库,围绕社会热点、关注重点和业务目标建立各类专题数据库,通过大数据计算引擎和人工智能算法,建设智能模型分析平台,为业务人员分析研判、科学预测、风险防范提供数据支持、决策支持。
此答复函已经唐英瑜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我局。再次感谢您对市场监管工作的关心和理解,也恳请继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帮助和支持。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年5月16日
联系人:唐 川
联系电话:13908394020
邮政编码:401120